发育关、体重管理与“健康身材”:从不减肥的邓娅兰说起
2025-11-21 22:23:21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26岁的邓娅兰第一次站上了世锦赛的舞台。
对于中国女子体操运动员来说,在26岁的年纪才迎来世界大赛首秀并不常见,但这却并不是邓娅兰最具辨识度的经历。在今年体操全锦赛期间,邓娅兰在被记者问及保持状态的秘诀时,大方地说出了“我不减肥”,也让她被更多非体操迷所熟知。
虽然邓娅兰的雅加达世锦赛之旅并未以理想的方式收场,但是她独特的经历,与对自己身体状态与职业生涯的有力见解,也足以让更多人记住她。
“不减肥”颠覆了体操、花样滑冰、跳水等项目中,女运动员需要通过严控体重以度过发育关并保持竞技状态的主流叙事,也让我们开始重新思考竞技体育中无处不在的体重管理:控制体重,是否是女运动员度过“发育关”的唯一出路?而严格的体重管理,究竟是值得称颂的运动员自律精神,还是可能带来更长远影响的危险行为?
当全红婵以14岁的年纪在东京奥运会登顶时,已经有观众未卜先知地开始担心她在下一个奥运周期会面临发育关的严峻挑战。而与全红婵并肩作战但年纪更长的陈芋汐,早已在东京奥运会延期的时间里,开始了克服身高和体重增长并保持技术水平的艰苦征程。
女性运动员在青春期时会经历的身体形态的变化,确实会对对她们的运动能力与竞技状态带来影响。以跳水为例,运动员身高和体重的变化也影响着空中翻腾的速度。运动员青春期身体形态的巨变,也意味着她们需要重新调整动作模式,同时也对她们的力量与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对于女性运动员青春期的讨论,也更多地只看到了身高体重增长对竞技状态所带来的不利之处。对于运动员度过发育关的叙述,也往往集中在她们通过如何通过减少饮食摄入、增加训练强度以及密切监测体重来保持竞技状态。
但这些讨论时常被忽视的是,青春期同样是女性肌肉与骨骼成长的关键时期,肌肉质量和骨骼密度同样会影响到女性运动员的运动表现与伤病防控。如果女性运动员不能在青春期为肌肉和骨骼的发育提供足够的营养,她们不仅会更容易遭受伤病,也会为长期健康状况埋下隐忧。
必需的营养摄入,又与我们所熟知的通过控制体重度过发育关的方式形成了微妙的冲突:我们又该如何既保证运动员体格的健康发展,又让她们维持如青春期之前一般的竞技水平?
与此同时,女性运动员在青春期身体形态发生变化时对自身身体意象(body image)的不自信,也很少为人所知。这些由身体意象而起、并且由外界审视不断强化的情绪,有可能会触发进食障碍、焦虑等更严重的问题,并对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与身心健康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加拿大跳水运动员莫莉·卡尔森(Molly Carson)在备战里约奥运会选拔赛时开始出现进食障碍和焦虑的症状,那时17岁的她对自己有别于其他跳台选手的身高十分焦虑:“我的身高超过了一米七,而我的对手们身高只有一米五七左右。当时的我一直在想,我需要变得更瘦小才能参加奥运会。”最终卡尔森在国内选拔赛中以两个名次之差无缘里约奥运会,而她也开始了一段与心理和体型的漫长斗争。
或许是时候重新审视“发育关”三个字所蕴含的意义了。
在竞技体育的语境下,青春期依旧被视作许多女运动员运动生涯必须面对的洪水猛兽,不少项目的训练思路依旧是在“对抗”女运动员青春期自然发生的身心变化,尤其是体重增长带来的影响。但在体型变化之外,女运动员在青春期可能会遇到的其他身心成长与挑战,无论是目前运动科学研究还是媒体关注都少有涉及。甚至女运动员是否在青春期发育前便迎来竞技状态的巅峰,本身也是一个值得更多研究与探讨的结论。
曾经代表希腊出战过里约奥运会的中长跑运动员亚历克西·帕帕斯(Alexi Papas)便从自身的经历出发,提出了一个新颖却有力的观点:青春期的成长应当被视作女性运动员的力量来源,而非弱点。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女性运动员的成长历程中中寻找更多潜力,在经历青春期身心变化时,给予她们更多支持,而不是压抑她们作为女性成长的体验,期待她们依旧保持着如青春期以前的身形与状态。
即使女性运动员度过了青春期,对于她们体型和体重的审视依旧持续伴随着她们运动生涯的发展。而且,这样的审视不仅仅存在于体操、花样滑冰、跳水这些传统意义上的“体重敏感”项目,同样也存在于更多看似对身体形态更为包容的项目中。
在体操、花样滑冰、跳水等项目中,更轻的体重也被往往被认为更有利于空翻、旋转和跳跃;在这些打分类项目中,运动员的身型外表也被认为与最终得分有关。于是在这些项目中,控制体重成为了“项目文化”的一部分,教练会对运动员的体重严加关注,许多运动员因为控制体重而出现的身体异常状况(如进食障碍、停经)也被视作常态。
日本双人滑名将高桥成美曾在2024年的一次采访中提及自己作为花样滑冰运动员体重管理和停经的经历。在青少年时期,就有一位教练专门负责监控高桥成美的体重。在高桥成美进入青春期后,她一直没有来月经。虽然高桥成美的妈妈非常担心她的身体,但高桥成美反而认为不来月经是件好事。“只要我现在能好好滑冰,我不管以后会怎样。”直到2018年退役之后,高桥成美才第一次来了月经。
高桥成美的状况,也正是运动相对能量缺乏症(Relative Energy Deficiency in Sport,REDs)的症状之一,它由低可用能量摄入(Low Energy Availability,LEA)所导致。此前,低可用能量摄入、低骨密度和月经功能紊乱合并称为“女运动员三联征”(The Female Athlete Triad),国际奥委会在2014年发布的共识声明提出了相对能量缺乏症的新概念,关注到低可用能量摄入对不同层级、不同性别的运动员身体健康和运动表现更广泛的影响。
●相对能量缺乏症对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表现都会产生影响。(图源:国际奥委会共识声明)
在以往运动科学的研究中,像高桥成美这样属于“体重敏感”项目的运动员往往被视作更容易出现可用能量摄入的问题,从而成为“三联征”或相对能量缺乏症的高危人群。“体重敏感”型项目被分为(反)重力运动(更轻的体重更有利于运动表现,如长跑、越野滑雪等耐力类项目,跳台滑雪、田径中的跳跃项目)、按照体重分级的项目(运动员往往需要赛前快速减重,如举重、赛艇轻量级项目)、艺术打分类项目(如前文所述的体操、跳水、花样滑冰)。
但实际上,在目前竞技体育的大环境下,所有运动员都有可能受到“体重管理”的影响,并落入运动中相对能量不足的风险区。竞技体育不同项目中依旧存在不成文的“体型标准”,符合传统标准的运城、健美的身材往往与更好的竞技表现挂钩,运动员们也时常处于追求和保持理想身型的压力之下。
在竞技体育语境下,严格自律、达成运动生涯的目标而不惜一切代价被视作运动员值得称颂的品质,但与此同时,它们可能是进食障碍、焦虑等其他问题的征兆或症状,同样也可能会被外部力量(如教练、搭档)利用,威胁到运动员的身心健康。
像游泳这样看起来对身形极为包容的项目,同样不能免于体重问题的困扰。今年5月,立陶宛游泳名将梅卢提特向BBC透露自己运动生涯初期在普利茅斯训练时,曾经因压迫性的训练环境与过度关注运动员的体重和饮食的文化,患上抑郁症和进食障碍。
梅卢提特彼时的教练约翰·鲁德(Jon Rudd)曾多次对梅卢提特的体重作出苛刻评价,并且默许甚至支持她通过催吐等手段减轻体重。2012年伦敦奥运会时,只有15岁的梅卢提特成为了立陶宛最年轻的奥运金牌得主,但这段经历却给她带来了更多的是长久的伤害。“他在短时间内成就了我,但也毁灭了我。”
自国际奥委会发布关于相对能量缺乏症的共识声明以来,竞技体育界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到运动员由体重管理而引发的能量摄入、身心健康问题,也有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公开分享自己为身体意象和饮食障碍困扰的经历,并呼吁他们的所属的单项体育协会关注运动员的身心健康,推广更包容的身体文化。
2024年,国际攀岩联合会成为首个正式发布相对能量缺乏症筛查制度国际单项体育协会。攀岩运动员参与国际赛事之前必须首先通过所属国家(地区)协会的身体指标检查、饮食习惯和能量状况问卷调查,才能获取国际赛事的参赛许可。在此之前,国际攀联已经在世锦赛和世界杯系列赛中已经设有BMI指数筛查,用于应对运动员体重控制与进食障碍风险问题。
相比仅依赖身体数值的BMI筛查,目前国际攀联的制度关注运动员的营养与心理状况,也兼顾个体差异。但在实践中,这一还在发展中的筛查制度仍存在问题:运动员自填问卷能否真实反映其身心状态?基于一般人群开发的进食障碍量表是否适用于训练中低热量摄入已成常态的竞技体育环境?国际攀联能否确保被发现有问题的运动员得到支持,而非被孤立?
虽然国际攀联的筛查制度不再用单一的“健康身材”标准数值衡量运动员的实际健康状况,竞技体育界也开始逐渐破除对“瘦”和“轻”的执念,但观众和竞技体育文化中对“健康身材”的期待仍然存在,匀称、健壮、既不偏瘦也不偏胖的身体被视作最理想的状态,偏瘦或偏胖的身体则有可能被视作一种运动员身体状态的“警报”。
这种对“健康身材”的期待,有时也会无意中影响运动员对自身身体的认知和行为。
抱石攀岩世锦赛冠军萨莎·迪朱利安(Sasha DiGiulian)曾分享,外界对她以往偏瘦体型的揣测如何改变了她与身体的关系。
2011年,当时18岁的迪朱利安赢得世锦赛冠军后,网络上有人猜测她患上厌食症,并将她的攀岩成绩归功于“体重轻”。这些言论反而让她更加关注体型,忽视自身天赋和运动能力,并发展出不健康的饮食与训练行为。
回顾这段经历时,迪朱利安认为,竞技体育界需要更坦诚、公开地讨论身体文化问题。而营造这种环境的关键一步,或许是放下对单一“健康身材”标准的执念,真正接纳运动员身体的多样性。
当我们关注到以往竞技体育中过度强调“轻”和“瘦”的身体标准所带来的弊端时,也不应简单地将运动员偏瘦的身材等同于“不健康”。不同项目的运动员由于项目特质,往往拥有完全不同的体型。而且因为个体差异,即使在同一项目中也会出现不同类型的体型:有人天生纤细修长,也有人骨架矮小结实。
正如美国橄榄球名将伊洛娜·马赫所说:“每一种体型都很重要,都值得被尊重。从最小的体操运动员到最高的排球运动员,从橄榄球员到短跑选手,所有的体型都是美丽的,都可以展现出非凡的能力。”